她以课堂为壤富邦优配,让改革落地生根。践行“让学”模式,她把课堂还给学生,让自主探究成为常态; 深耕教学科研,她在赛课与磨课中精进技艺,用专业成长带动学生发展。
她以家校为翼,让成长合力共生。从探索家校共育路径到推动学校获评“南通市首批家庭教育优 秀学校”,她深知,教育从来不是孤军奋战,唯有家校“双向奔赴”,才能为孩子搭建更坚实的成长阶梯。
“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,幸福着孩子们的幸福”,这是她的职业信条,也是无数教育者的心声。翻 开她的故事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教育者的成长轨迹,更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。
本期我们走近深耕教育一线的耕耘者——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、南通市优秀德育工作者、如 皋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德育校长张爱琴,从她的故事里,读懂教育者的热爱与担当。
特色活动与育人智慧
问 :您多年来策划了许多特色开学典礼和节日课程,比如与央视“开学第一课”主题契合的《创 新, 向未来》、充满爱国情怀的《向国旗致敬》等,这些活动的灵感通常来自哪里?在策划时,如 何平衡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参与兴趣?
展开剩余89%张老师答 :我策划活动的灵感只有一个,就是“一切为了孩子”。每个活动我都是从孩子的年龄 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,深入挖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,同时融入现代流行元素和如 皋本地特色,尽最大可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。
在策划活动时,平衡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参与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。我在策划时坚持“三有”原则:
德育活动有目标。为保证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,我会紧扣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》,结合学校 德育理念、学生年龄特点和需求,制定兼具宏观指导性与微观可操作性的目标。在此基础上,再深入 思考活动内容与形式,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活动成果有展示。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,我会设计多元化的展示平台,既有校园内的 宣传栏、广播站、班级黑板报(墙报)等传统媒介,也有班级合唱节、社团展示、艺术节、体育节等 大型趣味活动。学生在这些平台展示成果时,可以与他人分享感受和收获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, 也逐渐营造了浓厚的德育氛围,激发了他们践行美德的积极性。
活动过程有评价。评价时,我们注重多方面考量德育目标达成度,从关注结果转向重视过程,确 保活动的过程评价全面、主体多元。采用自评、互评、师评相结合, 评价内容多维度,评价方式多形式, 评价标准更明确,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后续活动。
问 :您在少先队工作和德育工作中成绩显著,还获得了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、南通市优 秀德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。您认为做好少先队工作和德育工作的关键是什么?
张老师答 :多年实践让我体会到,德育关键在于“微德育”,贯穿“慢德育”,绽放“暖德育”。 大育化小,小微大作,让德育真正落地有声。
在德育内容选择上,聚焦一个“微”字。微以致远,润物无声。在我校,“微德育”以各种方式存在。 在“微德育”实施过程中,我们系统设计、整体规划, 利用晨会、班会、升旗仪式等“小课”整合资源, 关注细节、发现问题。同时在“树人”课程中,搭建“微组织”“微平台”,开发“微产品”,让学生在 细微中收获成长。
在德育过程中,始终贯穿一个“慢”字。慢不等于无为,不等于懒散,不等于空想,而是“慢工 出细活儿”,是“陪你慢慢长大”的一种态度。
“慢德育”最生动的是学校开发的《开笔启蒙幸福成长》德育课程。2024 年 9 月富邦优配,各班利用晨会、 班队会等时间,进行这项课程的研究性学习。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,提出了诸多问题,他们带着疑问, 或调查访问,或上网查资料,或写研究性学习报告,或模拟“开笔礼”。
活动当日,“开笔礼”流畅举行。如此“浩大”的仪式,前期“慢”,但后期“快”。原因何在呢? 我想 :在于潜下了心,在于从容、徐缓、渐进的德育态度。
在德育关系上,坚持绽放一个“暖”字。“暖德育”强调,以爱为目标,以暖为核心,以和为要义, 在师生间传续一种温暖的育人方式,凝聚一种温暖的生长力量,共度一段温暖的缤纷岁月。
我校就有这样一支“共育队”,由教师和有专长、值得学习的家长志愿者组成。学校一方面引导家 长智慧育儿,另一方面邀请他们参与课堂,实现家校协同,拓宽孩子的眼界,为成长增添更多可能。
教学改革与责任担当
问 :作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,您一直走在课改前沿,践行以生为本的“让学”模式。能否具 体谈谈这种模式在您的课堂中是如何实施的?学生们在这种模式下有哪些明显的变化?
张老师答 :在小学语文课堂中,我践行的“让学”模式,通过趣味任务驱动、合作探究学习、多 元激励评价三个层面来落实,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学习的小主人。
趣味任务驱动,让学习从“要我学”变成“我要学”。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,所以我常把学习任 务设计成游戏或生活化情境。比如,学《古诗三首》时,我会让他们化身“小诗人”,用生活中的场景 仿写诗句,孩子们兴致特别高。
合作探究学习,让课堂成为“思维游乐场”。上《小蝌蚪找妈妈》这一课时,我没有直接讲故事的 道理,而是先问:“如果你是小蝌蚪,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?”我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,分别进行讨论, 有个小组提出 :“为什么小蝌蚪不问问乌龟妈妈呢? ”这个问题引发了全班大讨论。第二天,好几个孩 子兴奋地告诉我,他们回家后真的去小区池塘里观察了蝌蚪。一个女孩还带来了她以前写的观察日记。
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故事,不仅记住了课文内容,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观察、思考和表达。
多元激励评价,让每个孩子都“被看见”。小学生特别需要成就感,所以我设计了“语文小达人” 积分榜,不光看对错,更看进步。有个孩子起初不敢发言,但在一次“故事接龙”活动中,因为一个 有趣的想象赢得了掌声。
我觉得语文课就应该贴近孩子们的生活,自然、有趣、有温度。我不太喜欢用理论框住课堂,更 愿意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体验中感受语文的魅力。
比如 :我们班有“每日新闻小主播”环节,孩子们轮流讲生活趣事。有个小姑娘说 :“昨天我家猫 把妈妈的毛线团弄乱了,真像一团彩色的蜘蛛网!”全班都笑了,这不就是最鲜活的语言学习吗?
最让我感动的是,现在孩子们会主动用语文了。上次下雨,有个孩子说 :“老师,雨滴在窗户上画 画呢! ”你看,他们已经学会用诗意的眼光看世界了。语文课就该这样,不是死记硬背,而是让文字 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里。
其实啊,当孩子们开始用语文描述他们的快乐、烦恼、发现时, 我就知道,这样的语文课,值了!
问 :您被同事称为“张超人”,经常主动承担额外工作富邦优配,比如同时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、陪 同事备课磨课至深夜,是什么支撑您始终保持这样的工作热情?在高强度工作中,如何协调时间 和精力?
张老师答 :我的教育格言是“做一名阳光教师”。我一直想用专业和热情感染身边的同事、学生
和家长,这也是支持我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,永葆初心与热情的动力。
永葆工作热情,带着爱做教育。学生是家庭的希望,我们用心用爱做好教育,才不愧为“人民教师”。 多承担工作无所谓,作为党员,我冲锋在前,责无旁贷,这本该是我的责任。比起张桂梅老师,我做 的事微不足道。
永葆工作热情,带着“善”做教育。有多名年轻教师愿与我结为师徒,我欣然接受。对他们来说, 有师父手把手指导,是专业成长的幸运。对我来说,陪伴并见证他们成长,是人生乐事。
我并非“超人”,只是不忍事情悬而未决,能帮忙完成才安心。关键靠这几点 :
课程表就是作战地图。我特别依赖清晰的时间划分。比如前年,我既负责毕业班冲刺复习,又要 带一位新老师。我“作战”策略是:严格划分时间段,互不干扰。毕业班的重任,我放在精力最旺盛的“黄 金时间”,一般是清晨提前两小时和上午的第一、二节课,专心设计复习计划、批改试卷、分析学生学 习弱点。带教新老师则安排在下午课后“复盘时间”。为防任务混淆,我办公桌上有两个明显分区 :一 边放毕业生资料,贴红标签 ;另一边放新老师材料,贴蓝标签。
碎片时间不是垃圾时间。候会、课间和午饭后的时间看似零碎,但积少成多。我会用这段时间处理“小 而快”的事,比如快速回复家长信息、构思晚上提醒的重点等。手机备忘录和随身小本是我的“外接大脑”。
磨课不是“熬”课,是共同成长。陪同事备课磨课到深夜,听着辛苦,但这里面藏着“巧劲儿”的。 首先,我把它当宝贵的学习机会,听别人的思路,激发自己的新想法。其次,我们讲究高效协作,会 前先准备,碰头时直奔主题,避免跑偏,明确分工,大家互补,效率高,累也值得,而且这种并肩作 战的情谊也让人充电。
学会按下“关机键”,身体是本钱。这是血泪教训换来的。再忙,也得强制“关机”。比如,晚上 11 点后,除非紧急情况,一般不处理工作信息,保证基本睡眠。周末再忙,也留出半天放空自己,陪家人、 看看闲书或散步。身体垮了,再强也没用。另外,扛不住时我也会厚着脸皮找同事、领导沟通,寻求帮助。
说到底,“超人”是假象,无非是把那份对教育、同事和孩子的心,化作更精细的时间管理和更高 效的行动力。看到学生进步、同事成长,那份满足感,就是我最好的“充电宝”。累点,但值!
问 :您在赛课和基本功大赛中多次斩获一等奖,比如江苏省领航杯赛课一等奖、南通市班主 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。备赛过程中,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经历?这些比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 哪些帮助?
张老师答 :说到赛课啊,最难忘的是参加省赛准备《家庭的记忆》一课时。为了上好这课,我一 遍遍推敲每个教学环节。那天,我正反复斟酌如何让孩子们理解“传承”的重量。突然窗户被风吹开, 打断了思路,反倒激发了灵感 :何不引导孩子们去寻找身边那些虽不贵重,却承载着家族情感与记忆 的“时光印记”?后来啊,这个灵感,成了课堂上最动人的环节,课堂上孩子们带来了老照片、纽扣、 粮票等,分享背后的故事,文化传承就在互动中自然发生。
多年赛课经历让我沉淀出三条“教学锦囊”:一是备课时总要扪心自问 :“这个设计,可配得上孩 子们亮晶晶的眼神? ”二是学会了蹲下身来,用孩童清澈的目光打量世界 ;三是把赛场的火花带回日 常 :那个灵光一现的“三分钟心灵絮语”,如今已成为孩子们笔下的“童心日记”。
我所获得的奖状,不仅是“名词”,更是夜深时的思索、同事的热茶、孩子举手的瞬间。这些温暖 的碎片啊,都在诉说着 :最好的教育,永远是师生共同生长的模样。
家校共育与职业初心
问 :您所在学校荣获“南通市首批家庭教育优秀学校”称号。在您看来,家校之间如何实现“双
向奔赴”,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成长?有哪些具体的经验可以分享?
张老师答 :谢谢!这个荣誉是对我们多年来家校共育工作的认可,也让我们更加坚信,教育不是 学校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家校协同的“合奏曲”。
作为学校的德育校长,我与老师们深知 :要实现真正的“双向奔赴”,关键是要建立信任、互动、 共赢的关系。
首先,信任是基础。我们推行“透明化办学”,让家长真正了解学校。每月有“家校交流日”,每 学期办“家长开放日”,邀请家长走进课堂、看社团成果、参与食堂验菜和就餐、加入教研活动。活动 后,我们还发布《观察白皮书》,公开反馈家长建议和学校改进方面,让沟通更实在。
其次,互动要精准。学校把班级钉钉群作为家校沟通的重要平台,定期推送“家校共育锦囊”“防 诈小常识”,及时转发《家庭教育公开课》。每周三还通过校园电视台开设“心理微课堂”,效果十分明显。 我们公开级部主任、校长电话和心理热线,拓宽沟通渠道。同时实行“分层指导”:低年级家长重在习 惯培养;高年级家长侧重青春期沟通;对特殊家庭,则提供“一对一”教育顾问,制定个性化支持方案。
最后,携手创共赢。家长信任学校后,会主动支持老师、服务班级。每学期我们发出志愿邀请, 家长自愿报名护学岗。同时还建了“家长资源库”,请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课堂。
同时,作为奋战在一线的语文教师,我每天都跟孩子们打成一片。我是班上特殊儿童钱同学的帮 扶老师,我每周会上门家访,讲故事、玩沙盘。有次冒雨去他家,他第一次主动递给我毛巾,我真的 很感动。半年后,他从沉默寡言变得敢说敢表现,在比赛中也能自信上台,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。
教育是慢艺术,家校合作也没有固定模式。我们的经验是 :学校主动一步,家长跟上一步,孩子 就能前进一大步。未来,我们还会继续探索更多让家校“双向赋能”的方式,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。
问 :从事教育工作多年,您“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,幸福着孩子们的幸福”,这份职业给您带 来的最大成就感是什么?未来在教育道路上,还有哪些新的目标或规划?
张老师答 :每天再忙,看到孩子们笑着喊“老师”,分享有趣的事,所有疲惫就会一扫而空。他 们带来的不仅是快乐和感动,更是一种成就感。
活到老,学到老,未来在教育道路上,我还有好几个方面的专业规划。
首先,我想实现从教学到学术的深度突破。比如:新课标落地的研究,我还需要聚焦“学习任务群”“整 本书阅读”“跨学科学习”等新课标核心内容,开发一套实用的教案,帮助老师更好落地实施新课标。
其次,我计划组建跨校教研工作室,推动教研共同体建设,培养青年教师,实现更广的区域引领, 目前已经在筹备中,有望今年年底正式运行。
另外,我还打算再申报省级规划课题,计划三年内带着团队深入研究。同时也打算出版第一本专著, 表达我的教学主张,向教学成果奖迈进。
记 者/陈伟玲
实习生/凡明雨
校对 胡妍璐富邦优配
发布于:江苏省凯狮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